【履痕留香】粿
◇尹画
我第一次吃“粿”,是某年初夏,在上海世紀公園邊的潮府館裏。那天,我們點了一桌廣式點心,其中有幾款是潮州點心:蒸粉果、鼠殼粿、紅桃粿……當天,我發了一則朋友圈,喚這頓早茶爲“公園裏的早茶”,很嘚瑟地說鼠殼稞、紅桃稞都好吃——我哪裏知道,我犯了一個很可笑的錯。
後來,我去了一趟潮州。抵達潮州的第一天下午,我在古城牌坊街上兜來兜去,發現那裏有很多名字古怪的美食:海石花、鴨母捻、還有各種粿、粿、粿……
第二天清晨,才六點半,我就按捺不住好奇去了牌坊街。我走到一家粿點鋪,老闆娘正在煎粿子,我大聲地朝老闆娘說:“請給我來四隻不同味道的稞。”“你要什麼?”老闆娘表情疑惑。我還能要什麼?我也表情疑惑了。老闆娘又問:“你是不是要吃粿?”我這才恍然大悟,啊呀啊呀,好丟臉啊,原來“粿”字應該讀成“guǒ”,我錯將它與青稞的稞(kē)字混爲一談了——是的,在那段“公園裏的早茶”的朋友圈文字裏,我寫的就是稞!
老闆娘用快餐盒子給我盛了四隻粿:無米粿、筍粿、鹹水粿、紅桃粿。潮州粿的花式品種之多我認爲完全可以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。“粿”,是指用米粉、麪粉、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物,相當於粵菜裏的點心,比如蘿蔔糕,在潮汕就被叫做“菜頭粿”。
粿的名字千奇百怪,有些以形狀來命名,有些以餡料來命名,有些以麪皮成分來命名,有些則以味道來命名。比方說,什麼叫無米粿?乃因其粿皮不是用米做成的,而是用番薯粉做成的。所以,吃無米粿時就得細細品味它的粿皮。筍粿呢,這個比較好理解,就是餡裏含有竹筍。四隻粿裏我覺得口味最好的是鹹水粿。但光聽名字,你一定猜不出鹹水粿是什麼做的。鹹水粿,是用一塊像小碟子似的白粿皮,包上一團用蒜頭炒過的蘿蔔乾,鹹味爽口,像江南喝粥時配的一隻小醬菜。紅桃粿呢,外形像一隻壽桃,粉粉的顏色。據潮州當地人說,每逢節日,紅桃粿是他們祭拜神明時最喜歡的粿,因爲它寓意好,代表喜慶和吉祥。
在潮州的兩天裏,我一邊吃,一邊向當地人請教。一直覺得旅行是行走的課堂,而嘗試當地美食,是旅行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,透過美食,可以切入瞭解當地的文化。
吃罷潮州,我們又去了汕頭。潮汕美食不分家。粿的吃法很多,可油炸,可蒸食,或者做成湯,和滷味配合着一道吃。很多潮汕人的早晨,是從一碗粿汁開始的。抵達汕頭的次日早晨,我們就慕名去了紀錄片《早餐中國》裏介紹的汕頭老牌早餐店——同益老牌粿汁店。粿汁不同於細細長長的粿條,它的口感比粿條更具彈性。粿汁的鐵桿搭檔是滷水,在手工做好的粿皮中,澆上鹹淡有別的各式滷水:豬肉、豬腸、豬肚、滷蛋、苦瓜、豆皮及油豆腐,好的粿皮氣孔多,滷水味道更容易滲入。滿滿當當的一碗入味粿汁,直叫人吃得酣暢淋漓,大呼痛快。老公不敢相信那個平時只喜歡喝白粥吃全麥麪包的我,到了潮汕,
居然也可以埋着脑袋吃牛肉吃卤水。
我說:“走到哪,吃到哪,學到哪”是我的座右銘啊!
【打印】
[ 責任編輯:
田原
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