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沁嶺花開》演繹脫貧致富之路
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劇目
《沁嶺花開》劇照
近年來,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在藝術創作上層見疊出,佳作頻頻,對不同類型題材的劇目創作都有涉及,如紅色題材《太行孃親》、歷史題材《郝經》、英模題材《申紀蘭》,以及扶貧題材上黨梆子現代戲《沁嶺花開》。《沁嶺花開》是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——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,經過兩年沉澱,多次彩排,幾經打磨,更趨精緻。
《沁嶺花開》是晉城市委宣傳部重點打造,市文化和旅遊局協作指導,沁水縣委縣政府和市上黨梆子劇院聯合創作的大型上黨梆子現代戲,特邀編劇李莉和張裕創作劇本、導演黃鳴現擔綱導演,著名上黨梆子演員陳素琴主演。
在決戰脫貧攻堅、決勝全面小康之際,《沁嶺花開》聚焦一位沒有當上“貧困戶”的農村貧困婦女李山花的情感世界和成長過程,從性格潑辣、破罐破摔,再到識大體、懂自尊,自強拼搏,通過技術與勞動,在全村脫貧致富和精神脫貧的路上發揮了關鍵作用。孔子曰:“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”李山花恰恰就是這樣人貧志不貧的人,她教導兒子趙響時,在黑板上寫下的幾個大字就體現了她不甘貧困、不甘現狀的生活鬥志。李山花鮮明獨特的人物形象,表面放蕩不羈,內心卻有不得已的苦衷,看似渾身芒刺,內心卻不甘貧瘠,暗藏心氣、志氣和骨氣。通過幫扶,第一書記張智龍爲李山花打開了心結、送去了溫暖、傳遞了信心,李山花由此覺醒奮發,實現了人生的蛻變,體現了不尋常的價值。
“莫道山花已萎頓,但得春雨定向陽。莫道窮鄉起步慢,恰已是,一石激起千重浪,曲曲折折、坎坎坷坷、涓涓細流,它終要奔騰入海洋!張書記哪,沁嶺村鑼鼓已奏響,人心向上、不屈不撓、它響徹太行!”
李山花的這段唱詞既是她本人精神世界的深情表達,也是村子裏所有人價值觀念重建的鄭重宣告。李山花就像是全村人的一面鏡子,是他們精神脫貧上先飛的“弱鳥”,最終成爲全村人脫貧致富的“領頭雁”。
富蘭克林說過,“貧窮本身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自己以爲命中註定貧窮或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”。劇中,與人貧志氣存的李山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日子相較富裕,或被評爲“貧困戶”的貧困村民們,他們從內心裏缺乏李山花這樣擺脫貧困的勇氣和勤勞奮鬥的精神,即使是擺脫了貧困,反而陋習未改、肆意揮霍,還想再度依賴黨和政府的扶貧幫助。這個思想病態不根除,就永遠不能擺脫貧困。
該劇聚焦“精準扶貧”,關注村民從精神上擺脫貧困在脫貧致富過程中的關鍵性作用,並與脫貧之後思想陋習未改、面臨返貧風險的現象,同防止返貧進行聯繫,強調了不向貧困低頭、勇於奮鬥、不斷奮鬥的氣節脊樑。扶貧“扶”的是什麼?脫貧“脫”的是什麼?《沁嶺花開》一劇,“扶”起了沁嶺村民的勞動熱情與奮鬥精神,“脫”掉了沁嶺村民的“等靠要”思想和落後心態。脫貧纔是開始,小康纔是目標。脫貧的過程不僅僅是單純在物質上的“輸血”,更是在精神上的不斷“造血”,激發內生動力,在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上不斷奮鬥,不懈追求,一路攻堅,沁嶺的山花才能真正綻放,散發出久久不散、繚繞不絕的花香。正如劇中第一書記張智龍所說的一樣,“有了牆,人會靠着;沒了牆,人才能站住了、站直了、站挺了!貧困帽只有自己想摘、自己能摘、自己敢摘,才能徹底摘除!”
《沁嶺花開》傳遞的精神力量鼓舞人心,舞臺上的精彩表演同樣光彩照人。尤其是李山花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情轉變,給表演上帶來很大的難度,成爲一大看點。李山花的扮演者陳素琴,她既能夠把李山花“學一個美猴王大鬧天宮、降龍伏妖”,拿着板凳攔路告狀的潑辣性格演繹出來;又能夠情緒突轉,把一個在後山荒野、失魂落魄尋找兒子的母親急切心情演繹得淋漓盡致;當見到兒子趙響在黑板上寫下了觸目驚心的“我恨她”,李山花身在門外,如刀扎心,痛徹心骨,她在精準的刻畫之餘,運用情感上的恰當收斂,無聲勝似有聲,使人物悽苦複雜的命運更加深深地感染了觀衆;通過第一書記張智龍的交心幫扶,李山花既有以往積蓄的舊怨,又有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嚮往,在舊怨與夢想之間,李山花更加自立自強自尊的個性轉變,陳素琴切中人物,以內心充實、外化精準的精彩表演,張弛有度、收放自如,成爲她在舞臺上塑造的又一經典形象。
一部扶貧題材戲劇如何能夠成爲突破時效侷限的保留劇目?關鍵還是要打破圖解政策的怪圈,走出千人一面的機械化生產,講好脫貧致富過程中的戲劇故事,在故事中塑造鮮活典型的人物形象,真正把脫貧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具有普遍價值的精神力量提煉出來,展現出來,變“宣傳品”爲藝術品,方成經典。
《沁嶺花開》是一部具有良好基礎、關注人物性格命運、精神世界的作品,希望能夠進一步突出主線,着重關注李山花與村民們精神世界的變化和勞動實幹的過程,突出脫貧致富的過程和脫貧後面臨返貧、防止返貧的情節;鞏固戲劇的發展邏輯與合理性、關聯性,把情節枝蔓擰成一股繩,圍繞戲劇主線發展推進;加強戲劇懸念,設置矛盾衝突,明確人物在戲劇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,在主人公李山花受到激勵、鼓舞之後,賦予她更多具有主動性、爭取早日脫貧致富、奮鬥拼搏的行爲動作;在劇中展現更多李山花在影響改變村民落後思想、糾正陳規陋習過程中發揮的作用,使戲劇更集中、敘事更合理、人物更鮮活、演出更好看,生動演繹沁嶺村人在脫貧攻堅、全面小康路上不恥落後、艱苦奮鬥、斬斷窮根、意氣風發的時代畫卷和精神圖譜,培根鑄魂,爲時代畫像、爲時代立傳、爲時代明德,使之成爲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舞臺藝術經典佳作。
据《山西日报》